“2024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24年7月25-26日在广州顺利召开,主题聚焦“智慧规划·AI赋能”。
2024年7月25—2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4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州顺利召开。会议由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学会理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昆山杜克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教授刘耀林主持,共有62位专家与会交流探讨,来自全国各地行业单位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邓毛颖局长对本次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由衷的祝贺。他指出年会以“智慧规划·AI赋能”为核心议题,不仅紧跟时代步伐,更精准把握了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脉搏。
邓毛颖局长阐述了空间规划在推动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中的关键基础地位。随着AI与大数据技术的快速的提升,智慧规划越来越成为可能。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做出响应这一趋势,通过建立全域全要素基础数据底座、全周期规划管理闭环以及全体系多场景信息化应用,持续推进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集成化。最后他展望了AI技术在智慧规划中的应用与发展,并期待本次会议能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的新技术应用推广,为建设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和绿色智慧的数字化生态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孙雪东主任指出,随着AI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的提升,智慧规划已从理论构想转变为现实应用,成为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他强调了智慧规划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规划理念的升华和实践的深化。通过AI赋能,城市空间规划将更精准、高效和智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孙雪东主任还介绍了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在推进智慧规划方面的具体举措。他提到,信息中心正积极推动AI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各环节的应用,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加强数据治理和管理智能化。同时还致力于实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探索建立智能规划场景,全方位支持国土空间规划。
孙雪东主任认为,智慧规划与AI技术的结合将带来国土空间规划的变革,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石楠秘书长首先肯定了委员会在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行业进步、支撑政府科学决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感谢了所有为委员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同时,他也对新一届产生的委员会表示祝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委员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石楠秘书长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科学技术创新正重塑着我们的行业与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规划体制的完善,学会各分支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准确理解中央精神,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按照中央的要求脚踏实地开展工作,促进规划要技术支撑决策和服务大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始终致力于推动城市规划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本次年会围绕“智慧规划·AI赋能”的主题,共商路径、共话未来,正是学会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具体体现。最后,他期望行业学者汇聚力量,共同为规划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段进院士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一直以来支持专业委员会发展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广州历来是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重要窗口和创新示范区,为推动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次大会以“智慧规划·AI赋能”为主题在广州召开,应时而生、应势而为,具备极其重大时代意义。
段院士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今天,构建“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推动数智城市建设是当下主旋律,也是落实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对此,他也提出数据驱动是智慧规划的重要前提、AI是智慧规划新动力,当数据与智能双向赋能,才能推动“智慧规划”落地生根。最后,他期望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持续发力,为城市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的融合发展提供高质量交流平台,切实发挥新技术、新工具对新发展路径的赋能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及陈道涵基金教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叶嘉安院士回顾了AI与城市规划的历史,指出过去二十年间GIS和互联网的快速的提升,汇聚了海量的文字、图像及图表数据资源。这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催生了众多创新的数据分析与模拟手段,为城市规划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叶嘉安院士在报告中聚焦AI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实际应用与潜在局限,展望了其对未来智慧城市规划的深远影响。他表示,在利用人工智能服务于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人类智慧(Human Intelligence),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规划阶段都能得到恰当、高效的运用,明智地拥抱利用人工智能,高效利用智慧城市大数据,真正推动城市规划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与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
陈军院士认为,我们应该运用时空数字化技术、时空思维和时空认知,助力国土空间规划的数字化变革。他首先阐述了时空信息的尺度性、时效性、共享性及知识性等基本属性,并结合实例重点就何为时空知识、何为时空知识服务、如何构建时空知识服务展开研究讨论,并指出需加强时空知识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包括时空知识抽取与凝练、建模与关联、存储与表达、推理与服务等,最后陈院士表示,面对近年来时空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知识难求的矛盾日益凸显等问题,发展时空知识服务,将有效地提升时空数据信息的价值,更好地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等重大需求。他提出,应从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研发技术、努力学习和吸收AI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推动和组织实施时空知识工程等三个方面破局,为经济建设、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准确、前瞻、高水平的时空知识服务。
吴志强院士首先从城市科学12道规律、规律精准匹配AI入手,介绍了为辅助城市规划设计而打造的人工智能平台AI PLAN,通过智能技术将城市规划经验转化为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覆盖从创意概念、方案布局、专业协同到微观设计等十二个环节。从理解城市需求开始,特别是理解人民对城市渴望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案例搜集和基地分析,进行城市模拟推演,确立愿景目标,构思概念方案,实现跨专业协作,细化关键节点设计,制定实施路线图,配置推进动力机制,执行建设活动,直至最终评估与优化,形成一个循环迭代的城市规划与实施体系。通过该平台,未来,规划师们只需轻点鼠标,通过调用城市级大数据和先进的模块化算法,就能迅速绘制出富有洞察力的未来城市蓝图。
邓堪强副局长首先回顾了广州建城史,并从土地利用、人口、经济和建设等方面对广州城市现在的状况进行了介绍。随后阐述了广州面向超大城市的智慧规划建设思路和总体设计,并重点提出了广州规划在持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他强调,要多专业多学科融合城市感知,建立全域全要素基础数据底座;从“守门员”转向“引领者+守门员”的科学规划,构建支撑全周期规划管理闭环;全方位新技术应用赋能,开展多主体多场景业务应用。
最后,邓副局长进行了展望,广州未来将以建设“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世界城市”为目标愿景,将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底线管控、空间格局和重大任务等要求逐级分解落实,迈向以数据赋能、协同治理、智慧决策、优质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国土空间治理新阶段。
学会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鸿辉联席总裁详细阐述了规划和自然资源垂直大模型的核心运作机制。该模型通过深层次地融合国土空间规划行业数据,以卓越的数据处理与精准的场景识别分析能力,为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量身定制了一套垂直化大模型解决方案;同时该模型立足于场景驱动视角,已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的底线管控、规划传导、格局优化、绿色低碳等应用场景中开展了创新应用和实践探索。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国家级地球系统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李满春院士基于生态文明体制和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自然资源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背景入手,提出数字国土空间是国家战略需求,阐述了数字国土空间规划建设体系,一是筑牢信息化基底,打造规划和自然资源“一张图”,实现数据汇聚、治理、融合、开放和共享,支撑美丽中国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建设;二是实现规划编制智能化,构建数据-技术-模型”综合驱动的数字国土空间智能化编制新范式,科学划定“三线”;三是系统化管理,实现全域、全要素、高效能地理空间信息挖掘,二三维一体的时空大数据情势推演。最后李院士展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
柳泽所长以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为核心议题,聚焦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监督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其工作实践和典型案例,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的理论思考和方法实践,主要有五点:一是明确统筹底线管控与战略引领等总体原则;二是确定监督目标,细化各级监督的详细的细节内容与重点;三是明确主体权责,合理划分部门分工与监督职责;四是实施“两统一”与全域全周期全链条监督;五是注重提升监督效率,创新监督手段和完善技术体系。最后对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工作提出两点展望:一是持续完善体检评估制度和支撑规划监测评估的标准体系;二是强化新技术、智能化的应用;并建议行业以实际的需求为牵引,着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时空数据治理、规划专业算法模型研究,以及智能化、标准化工具和产品开发。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
钮心毅教授指出,大模型“再学习”是构建规划专业大模型的技术途径,是规划专业相关知识融入通用大模型的过程。钮教授以城市更新为例,分享了如何基于开源扩散模型Stable Diffusion,通过大模型“再学习”机制,将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专业相关知识精准地融入大模型之中,并提出了这些专业相关知识应用于城市更新的技术途径。他表示,通过“再学习”诞生的融入规划专业相关知识的图像生成模型,将成为城市更新领域的先进AIGC工具,在城市存量空间更新过程中,能够助力规划师和决策者以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式应对城市发展的复杂挑战。最后,他表示大模型在学习和掌握隐形知识方面显示了独特的魅力,要重视大模型“再学习”中融入规划隐形知识。
赵明君经理全面展示了腾讯云贯穿自然资源领域的数据构建、模型训练到应用落地的AI全链路解决方案,并分享了大模型在智能客服、行业知识引擎、智能规划、智能审批、智能监管等多个具体场景中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在大模型浪潮的引领下,AI与自然资源的深层次地融合正开启全新篇章,为加速构建美丽中国的数字化治理体系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员
龙瀛教授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从方法论、本体论及实践论层面分析了颠覆性技术对城市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影响,并批判了目前研究在数据分析、研究视角及实践应用的局限。进而通过实际案例提出并展望了城市实验室在发展主动城市感知方法、研究新的生活方式和空间结构、以及通过数字创新技术赋能规划设计及管理的潜力、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及机遇。最后,呼吁整合以上三种新机遇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收缩城市等城市空间新问题和新挑战,以期为人居环境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雄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夏雨院长基于雄安新区的丰富实践,提出坚守国土空间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BIM数据为核心驱动力,借助新技术推动关系组织的重构,促进“空间规划智慧化、方案供给协作化、数据咨询专业化”,并紧抓提升服务品质与增强决策支撑能力的内核,推动行业从标准化、数字化向专业化、智能化的跃升发展。
她认为,未来是专业深层次地融合、效率极速攀升、云计算技术全面渗透的时代,我们应重新审视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技术变革的新趋势,积极拥抱未来科技,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职业规划、能力模型、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生产工具等维度全方位思考与重塑,激发行业的全新生命力与创造力。
刘洋总工程师介绍,针对广州自然资源开发密集、气候多变现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构建了空天地全息遥感监测网络,并研发了“大样本+大模型+大平台+大监测”体系,以卫星监测为基础,打造低空遥感网络,实现重要区域7天覆盖、小时级检测。通过百万级样本库与国内外顶尖模型融合,确保解译模型精准高效。同时,他介绍了时空数据超市与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可支持多源数据快速处理与融合,满足多场景应用需求。
最后,他指出,目前“大监测”已大范围的应用于城市、耕地、海洋等领域,有效服务于多个政府部门,为广州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该论坛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刘洋总工程师主持,邀请了9位嘉宾,探讨测绘遥感技术赋能国土空间规划,提升规划科学性、精准性的重要作用。
报告嘉宾们分享了信息化规划、清洁能源监测、自然资源管理等实践案例,展示了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其成效。同时,还深入讨论了精准调控、数据融合、产业链发展等前沿议题,彰显了测绘遥感技术的创新价值。
与会者一致认为,测绘遥感技术是推动规划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将助力构建更加智慧、绿色、宜居的城市空间。
该论坛由北京大学杜世宏博雅特聘教授与中山大学刘小平教授联袂主持。论坛汇聚了10位行业精英,从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交通、海洋等多维度,深入探讨AI大模型在CSPON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无限潜力。嘉宾们围绕AI大模型在数据处理、决策优化等方面的优势,分享了自然资源大模型建设、城市数字化管理等实践经验,展现了AI技术在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空间优化智能化变革中的关键作用。同时,论坛还深入剖析了AI在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数智化转型中的核心应用,强调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此次论坛不仅促进了跨领域交流,更为AI大模型在CSPON场景中的实际应用指明了清晰路径。嘉宾们认为规划工作者应积极拥抱AI技术浪潮,携手共创自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空间优化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篇章。
该论坛由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主持,邀请了9位嘉宾,从融合多源数据的城市社区碳排放测算方法及应用、TIM赋能—助力CSPON场景建设、耕地保护智能化监测监管、城市发展与规划中的时间再认识等多方面、多维度审视规划的前沿技术与实践应用,探索规划领域的创新发展路径,深入剖析数字规划在场景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和所面临的挑战,展示了数字化转型对国土空间建设发展的深远意义。
该论坛由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蔡晓兵高级副总裁主持,邀请了9位嘉宾聚焦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探讨了智慧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分享了数字化、智能化在规划实施监测、协同平台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展示了技术前沿趋势。同时,规划AI的引入成为焦点,为提升规划效率与精准度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论坛强调智慧规划是国土空间管理的新方向,应该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增进对智慧规划技术的了解,促进交流合作。
青年创新论坛由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杨天人副研究员主持,邀请了8位青年专家和学者,围绕“青年创新引领未来城市规划”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论坛上,青年学者们纷纷展示了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并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精准赋能城市规划、提升规划科学性、精准度和实效性提出了独到见解。
论坛亮点纷呈,不仅涵盖了城市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等专业方面技术议题,还关注了乡村振兴、土地综合整治等乡村规划、治理与发展的热点问题。青年学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精神内涵,为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与合作,更为我国规划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期望。
研讨会以“智慧规划新篇章:AI赋能下的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中心角色与挑战”为主题,由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自动化中心主任何华贵主持,汇聚了全国各地40余名信息中心主任。
研讨会围绕信息中心在机构改革中的定位与转型、技术创新推动规划行业的融合发展等内容开展了讨论。与会者积极分享了各自的实践思考,一同探讨了当前规划信息化面临的困境、挑战与趋势以及可能的破局之道。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同行间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自动化中心主任
会议最后,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何华贵主任委员围绕AI与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监督与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应用、青年创新等方面做了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内容很丰富,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会议非常成功。会议也迸发很多研究创新成果,如:生成式规划、智能计算、规划知识图谱、数据要素等,期待这些创新的成果引领规划信息化的未来,规划大模型有更多更成熟的成果。
何华贵主任代表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对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支持单位,以及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仁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未来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下,在各位同行的支持下,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深耕行业、聚焦发力、行而不辍,汇聚合作共赢的力量,在新征程上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会前,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于7月24日召开换届会议。首先由何正国秘书长作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2019-2024年工作报告,上一届主任委员钟家晖作换届工作筹备情况报告,学会曲长虹副秘书长宣读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会关于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换届批复文件,随后经过严格的选举程序,自动化中心何华贵主任当选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詹庆明教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钮心毅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研究员、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周宏文书记、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鸿辉联席总裁当选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空间规划部何正国副部长当选秘书长。会上举行了委员证书颁发仪式。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线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圆满落幕
聚焦“数据治理·智慧规划·科学防疫”,2020城市规划新技术专题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