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借助信息智慧化手段,在县域医共体内成立远程影像、远程心电会诊系统,围绕心肌梗死等急救问题,以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为主体,为1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和41家村卫生室配备远程心电设备,打造急性胸痛分级诊疗体系,构建“湖区心电一张网”,群众在“家门口”做心电图,县级医院“秒”出报告,发现危情立即转诊,搭建了县域“救心”高速通道,最大限度提高心梗救治率,平均每年救治急性心梗100余例,救治成功率98%。
姜永梅 微山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主任:通过将心电图机普及到村一级,可以轻松又有效地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胸痛核心诊断和心电图诊疗能力上的不足,实现同质化诊疗服务,以信息化手段构建县乡村为一体的“医共体”救治网络,全方位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能力。
心电远程会诊利用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技术,使心电图数据能够实时传输到远程会诊中心,医生可以在远程对心电图进行诊断和解读。这种实时远程诊断能够快速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诊断效率。同时,心电远程会诊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备份和恢复等安全保障技术和机制,确保患者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保障心电远程会诊的安全运行。
微山县人民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提供24小时实时、高效、精准的心电判读。“心电一张网”作为县域协同救治体系网络建设的有力抓手,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实现同质化诊疗服务,以信息化手段构建县乡村为一体的“医共体”救治网络。“心电一张网”实现了胸痛患者的跨湖救治,解决了乡村地区的心电空白。
1.胸痛患者的及时诊断:能够对胸痛患者进行及时、明确诊断,由此减少了早期救治的延误,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
2. 提升医疗服务的品质:通过建设区域内的胸痛救治一体化体系,可以轻松又有效地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胸痛核心诊断和心电图诊疗能力上的不足,全方位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能力。
3.优化胸痛救治流程:“心电一张网”的建设有助于形成相互连通的胸痛救治网络,使得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诊断结果,并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更有效的救治过程。
4. 普及医疗服务:通过将心电图机普及到村一级,实现了村镇与县医院之间心电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检查结果的互认,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及时、规范的诊疗服务,解决了乡村地区的心电检查空白问题。
5. 节约医疗成本:心电远程会诊能够大大减少患者的出行和住院费用,避免了长途奔波和住院的费用支出,对患者来说能够更好的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提升村卫生室和乡镇医院服务能力水平、推动县域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是对广大群众实施快速精准治疗的有效路径。让湖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微山县人民医院坚持开拓新思路、采用新办法,着力打造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精细化、智慧化医疗服务,全面有效地建设了“心电一张网”。心电远程会诊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使得偏远地区和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患者也能轻松的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张尊磊 微山县人民医院心内二科主任:微山县因湖建县,地域南北狭长约180公里,湖东湖西借坝通行,交通不便;群众有的环湖而居,有的船上居住,有的岛上居住,人居分散,县医院的中心地位不强,特别是急诊急救和分级诊疗可谓困难重重,病人外流也比较突出,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因地制宜,主动化解客观困难,首先找准突破口,我们县医院以建设胸痛中心为主体,培养一支成熟的介入技术队伍,在乡镇医院建设胸痛救治单元,并给予专业方面技术和工作流程培训,让乡镇医院的医生具备对急性胸痛的早期识别、早期处置、及时转运的能力,同时依托远程心电会诊平台和急性胸痛会诊微信群,努力打造湖区胸痛救治一张网;再者就是增设急救站,充分的利用湖上120,加快转运速度,基本实现了1小时转运圈,对于距县城特别远的个别乡镇,我们也同样的标准,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工作,确保急性胸痛患者,就近就诊,就近转运,实现了全县急性胸痛患者都能就近急救,有效打通了湖区急救绿色通道,有力保障了湖区老百姓的心血管健康。
於建 微山县卫生健康局党委委员 副局长:让胸痛患者无论在我县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得到快速接诊、准确识别、及时治疗和快速转。2023年全县覆盖远程心电后,筛查高危胸痛患者近200例,大幅度降低了重大疾病病死率,保障湖区群众生命安全。增设湖上120急救艇,执行湖区接诊任务52次,让跨湖转运救治实现新突破,打通了微山县域急性胸痛救治的“起跑第一公里”和慢病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将胸痛救治单元建设融入医共体建设,确保上下联动,按照就近原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与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建立联合救治及双向转诊关系,借助信息平台,进行远程会诊,对胸痛患者及时准确诊断和救治,最大限度减少早期救治时间延误,提高心梗救治率。让胸痛患者无论在我县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得到快速接诊、准确识别、及时治疗和快速转运,实现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胸痛单元运行模式,打造具有微山湖区特色的急性胸痛分级诊疗体系,切实为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