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普京正式公开宣布对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乌冲突形势越发严峻,截止当前,俄乌双方都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数千平方公里的黑土地被污染,往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几十万人为此付出生命,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两国之间的冲突不仅影响了俄乌双方,也对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安全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俄乌冲突的种种形势,中国也从中吸取了不少教训,例如自裁军以来,中国已经向世界证明了期待和平的强烈诉求,但是面对岌岌可危的世界局势,提升中国民兵装备也迫在眉睫,否则重蹈俄罗斯的覆辙也在所难免。
俄乌冲突正式爆发于2022年2月24日,当时由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公开宣布对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
普京声明发布仅仅几分钟后,俄罗斯的武器便射向了乌克兰多地,这中间还包括基辅、敖德萨、波尔塔瓦、哈尔科夫等地,同时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
紧接着,俄军便从白俄罗斯、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以及克里米亚方向向乌克兰发起了大规模的地面军事行动。
二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剧变,苏联通过卫星国建立起了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缓冲区,并由此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实力,从而使西方国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
为了防止的蔓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决定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后来人们熟知的北约,以此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另一方面,跟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的改革也未能奏效,因此加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
最终,在80年代末期,苏联面临解体的危险。俄乌冲突的根源在于苏联解体后资源与利益分配的不均,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爆发也是早晚问题。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虽然在正面战场上俄罗斯展现了很强大的军事实力,远胜于乌克兰,但是持续的战争消耗巨大,同时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制裁对其影响非常大,俄罗斯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受到了很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持续作战成了俄罗斯需要切切衡量的关键问题。
另一方面的乌克兰,其困境也不可以小看。首先,在军事实力方面,乌克兰远不敌俄罗斯,但因其背后有西方国家强大的军事援助做后盾,因此艰难地维持住了与俄罗斯在正面战场的战斗,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乌克兰想要依靠西方的军事援助,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深度介入和控制。
而这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是很危险的,一旦这种介入和控制深入到某些特定的程度,乌克兰所面临的危险或许会超过俄罗斯带来的危险。
目前,俄乌冲突仍在紧张地持续进行中,俄乌双方也都在积极寻求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来解决争端。
然而,由于历史、政治和地理政治学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俄乌冲突的解决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这场冲突的解决有自己的看法。中国政府认为,解决俄乌冲突的根源还在于对话协商,政治解决。
我国认为,对话谈判是解决这场冲突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愿意为促进世界和平而坚持劝和促谈。
事实上,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就一直积极倡导通过对话来寻求政治解决争端的机会,并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公开强调,中国不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更不是当事方,但中方没有隔岸观火,更没有借机牟利,而是积极开展外交斡旋,并同其他几个国家共同发起“和平之友”小组,致力于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
由此显而易见,中国作为这场冲突的第三方,所处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即使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
2025年,俄乌冲突持续进行,毫无疑问,这场冲突的发展对整个国际格局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在这场冲突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方国家,又从中吸取了哪些经验教训呢?
其中,最大的经验教训无疑是从俄罗斯而来。众所周知,俄罗斯最初对乌克兰用兵,最先打算的是以一场“闪电战”迅速结束战斗,然而普京也没想到,乌克兰背靠西方国家,靠源源不断的军事装备竟然力挺总实力更强的俄罗斯。
最终,俄罗斯的“闪电战”未能成功,相反将这场战斗演绎成了持续消耗战,进而将俄罗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尤其跟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的后方不足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这无疑反映了俄罗斯在战前对整个战争形势的分析不够深入,且对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前期筹备缺乏完善的架构。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其大部分分军事力量,其中就包括两百多万的苏联士兵,但是因其国内经济持续低迷,无法支撑如此大的军费消耗,因而裁撤了一半以上巨大的军队。后又因类似原因,俄罗斯政府又多次裁减军队,最终俄罗斯军队缩减至一百万人。
一百万人驻守将近17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已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和压力,这也是为何俄乌冲突爆发初期,俄罗斯原计划以“闪电战”的形式攻下乌克兰军队,既是战略要求,也是因俄罗斯政府也明白,一旦战争陷入焦灼,俄罗斯军队势必要面对难以为继的困境。
面对“闪电战”的失利,俄罗斯政府采取了大规模征兵扩军的军事政策,截止2024年9月,俄罗斯现役军事人员数目已达150万人左右,仅次于中国,而俄罗斯的总人口不过1.46亿,可以说其兵民比已超越了合理的范畴。
从中我们显而易见,为了尽快走出困境,俄罗斯已经不遗余力,殚精竭虑,然而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个适应大规模战场的士兵势必要经历长时间的训练,仓促之下的征兵虽然能解一时之急,但长此以往,并非好事。
这也是为何尽快普京多次签署增兵决议,但是在正面战场上却始终未能有根本性地转变。
面对俄罗斯所面临的困境,中国政府产生了警惕,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上来,同样是为降低军费支出,也为了向世界各国表达中国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中国政府也经历了多次军队裁撤。
如今随世界局势的一直在变化,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冲突也在加剧,矛盾一触即发。
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我国人民的合法权益,吸取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教训,提升民兵装备升级迫在眉睫。
现代战争区别于冷兵器作战,冷兵器时代,士兵人数的差异往往会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但是在现代战争中,随着各类新式武器的出现,装备在战争中的地位逐渐重要。这也是为何乌克兰能够凭借西方对其的军事装备的援助力扛军事大国俄罗斯的根本原因。
如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举重若轻,要想提前准备好,重点是民兵装备的升级,毕竟在非战斗时期,倘若我国实行增兵等其他军事手段,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又要将我国视为心腹大患了,从而在道德立场对我们横加指责。
因此,从民兵装备出发,既能极大的提升我国整体的军事实力,又能避免与西方各国的冲突,这样一来,中国政府不仅仅可以提升国内军事的整体防御能力,又能对未来可能爆发的冲突进行先一步的预防。
针对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因装备和战略问题而陷入困境的教训,我国政府应以此为鉴,避免在装备和战略上出现类似失误。通过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确保民兵部队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捍卫国家安全。
当然,期待世界和平始终是我国政府共同的期待和追求,进行民兵装备升级不过是为了应对未来有几率发生的突发事件,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政府既有促进世界和平的决心,当然也需有保卫国家和平的能力。
不仅仅提升装备更重要的是保持基干民兵武装力量,加强升级的训练演习,实际做到平常能干战时能打。
民兵的训练一定要跟上来,要仅次于现役军人,特别是基干民兵,一切都要立足于打仗,仗怎么打兵就要怎么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