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穿行,跟着日历上的数字一天天改变,咱们即将与2024年挥手道别。此时此刻,假如问这一年最大的收成是什么,咱们想,是结识了更多可敬心爱的老兵。
“一日参军,终身是兵”,这是老兵们深爱的一句话。回忆“老兵六合”这一年捧出的40多个版面、报导过的一位位老兵,咱们明晰地看到,老兵们仍然像“兵士”相同,行进的脚步不断,斗争的风貌仍旧。
由于深爱,所以挂念;由于挂念,所以回眸。年终岁尾,咱们约请一年来真诚歌颂老兵的作者、真情关爱老兵的朋友,回访本年度报导过的几位老兵,倾听韶光山沟里传来的“回响”。
那些故事之外的故事,那些温故知新的叙述,是老兵和时刻送给咱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2024年,《报》推出多篇稿件,报导“共和国勋章”取得者黄宗德的业绩。黄宗德是我地点的天津警备区河东第四离任干部休养所一位老干部,我在他的身边作业快7年了,虽然对他的故事现已很熟悉,可每一次重温,心里仍然充溢感动。
日子中的黄老,不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英豪。他的家,所里作业人员都去过,往常人家的姿态,屋里有点暗淡,电视机小而旧。在宅院里漫步时,他隔着老远就和咱们打招待,脸上带着和许多白叟相同的慈祥笑脸。
可一说起战场上的事,黄老立马不相同了。有一次他到门诊部拿药,坐在沙发上等候的时刻,和刘医师说起战役往事,“话匣子”一翻开就关不住。刘医师记住,那天黄老说到有位战友肠子被打出来时,一边说一边在肚子上比划,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
有一年夏天,咱们请黄老给咱们讲讲战役故事。气候热,咱们都劝他穿凉爽的短袖,但他坚持穿那套厚厚的旧式戎衣。“只需身体答应,我就穿戎衣讲,这样才有武士的姿态。”黄老说。
黄老取得“共和国勋章”后,许多亲朋到他家中看望。看着咱们露宿风餐的姿态,黄老有些过意不去,总觉得给咱们添了费事。但是,传闻第81集团军某旅官兵要来,他又非常激动——那是他的老部队,当年在朝鲜注字洞南山交兵荣立一等功、获评“二级战役英豪”时,他担任的便是该旅前身部队2营5连6班班长。
黄老的女儿告知我,传闻老部队来人看望,父亲提早好几天开端预备。“年青战友来看我,我要跟他们说些什么,才能让他们有所收成?我的阅历,又能够给他们带去哪些启示?”那几天,黄老一向在考虑。
与官兵代表碰头那天,黄老分外振奋。他快乐地与每一位官兵握手,招待咱们坐下,饶有兴致地聊起军旅往事。曾经黄老跟咱们讲战役故事,更多说到的是战役的严酷、战友的献身。这一次,他把战场教给他的经历精心总结,经过一个个实在案例,告知老部队的官兵。
“战役是很严酷的,一定要听从指挥,有团体认识,不能自作主张。上了战场不光要英勇,还要很机伶。你跟敌人交兵,武器装备、军力都不如敌人的时分,你还迎着敌人去打吗?你得绕到敌人后边去狙击他呀……”黄老生动的言语、真诚的叙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官兵。
道别前,官兵代表规整地站成一排,向黄老敬上军礼。黄老马上举起右手回敬军礼。那一刻,我看到他的眼眶中有泪光在闪烁。
在干休所作业多年,在我心中,黄老的形象一向是巨大的。不只是由于他原本个子就高,更根据他在不经意间传递出来的那股力气。黄老取得“共和国勋章”后,有一次承受完采访、我陪他回来的路上,他忽然跟我说:“你们别给我搞特别,有什么规则就恪守什么规则。曾经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更是要这样。”
我把黄老的话告知所里的作业人员,咱们慨叹,黄老仍是那个黄老。看护在黄老身边,咱们感到荣耀和美好。
2024年11月23日,《报》刊登了邓玉平教师的文章《仰视长征,热血汹涌》。20年来,邓教师15次重走长征路,访问了300多位老赤军。在文章中,她共享了一次参与大学生新党员训练会时的感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新党员们听完赤军故过后的心灵牵动。
文章见报后,邓教师把链接发到咱们“长征课题组”微信群里。咱们读后都很受感动,如同从头再回到了校园年代。
20年前,邓教师是我的班主任,我是她班上的团支部书记。2004年暑假,邓教师第一次重走长征路。在那年教师节的一场讲座中,邓教师向校园师生共享了她一路上的见识和领会。讲座完毕后,不少同学围着她问个不断。后来,邓教师安排咱们建立了“长征课题组”。
邓教师的父亲邓志云是一位老赤军。孩童时繁星点点的夜晚,父亲给她讲赤军故事时曾说,看到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就想起长征路上的战友们。这些年,邓教师也喜爱把赤军比作“星星”,叙述中常常这样感叹:“抬起头来,每一颗星星都在看着咱们……”
受邓教师影响,那些“星星”般的赤军,对我也有一种深邃的招引力。2008年邓教师重走红25军长征路,我与她追着“星光”同行。
记住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找到老赤军苗巨明时,天现已黑了。他热心肠把咱们迎进窑洞,难抑激动。苗巨明13岁参与赤军,随部队一路征战,右臂和右腿上都有子弹留下的伤痕。那天,他讲了许多战役故事,离别时紧紧拉着咱们的手,不舍得咱们脱离。
咱们还遇到一个四五岁的女孩。看见咱们头戴赤军帽、手举红旗,她猎奇地跟着走了好长一段路。我牵着她的小手,告知她赤军爷爷、赤军奶奶的故事。不知她是听理解了,仍是被咱们的热心所感染,一向在允许。未来,期望她能把当地的赤军故事持续讲下去。
风雨兼程,咱们总算抵达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红25军与西北赤军会师的当地。当地大众得知咱们从1500公里外的上海赶来,围着咱们嘘寒问暖。其时的情形,我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感动。
“长征课题组”建立后的这些年,邓教师带着咱们认识了许多老赤军。一次课间,老赤军王泉媛给邓教师打来电话,邓教师把手机递给一个又一个同学,让咱们也与她说几句。有同学识王奶奶在长征路上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她说:“孩子,那时分心里只需一个信仰,便是跟党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再苦再难,只需想到这个,就有了力气。”
2019年,我带着年幼的儿子,与邓教师一同访问家在北京的女赤军张文。看到我的儿子头上戴着赤军帽,白叟笑着拉起孩子的手,轻声说道:“小赤军,小赤军……”她问邓教师重走长征路的经费从哪里来,得知是自费后,让阿姨推着她进入卧室,出来时拿着一个红包。邓教师推托不掉,出门时把红包给了我的儿子。那个红包,我收藏至今。
成为母亲后,我常常给儿子讲赤军故事,也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前几年,我建议组建了一支自愿服务队,大部分成员是我地点的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大街的居民。咱们经过读赤色绘本、画长征主题图像等方法,让孩子们承受长征精力的洗礼。咱们还坚持为江西、湖北、云南等地的学生捐献书本,把爱心连绵不断播撒在赤军走过的当地。
本年,“长征课题组”已建立20年。当年参与课题组的同学,现在在各地作业,但安排活动时咱们仍然积极参与,有的特意带上儿女,有的从外地赶来。对咱们而言,长征是永久的庞大“课题”,每一次回忆和留念,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充电。那一闪一闪的“星光”,指引着咱们走向更远的远方。
2024年3月30日,我采写的《一名老兵的“驻村答卷”》一文,刊登在《报》上。文章叙述了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机关工会原主席、退伍武士王爱国,在定安县富文镇南埠村和九所村先后驻村时,4年时刻写下300余万字驻村手记的故事。
现在,王爱国离别驻村岗位已有1年多,仍然挂念着两个村子的开展。前不久,传闻他要到九所村走一走,我决议与他同行。
那天上午,咱们来到九所村时,阳光洒在村头的大榕树上。几位在树下谈天的乡民见到咱们,热心肠招待道:“爱国书记回来啦,良久没看到你,欢迎回‘家’!”
咱们兴致勃勃地说着话,九所村党支部书记符燕荣说起写王爱国的那篇文章:“咱们都看到了,咱们都很快乐,有好多人转发!”
乡民吴其香见到王爱国很激动。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公高位截瘫,自己又患有风湿病,平常洗洗涮涮要尽或许的防止触摸冷水。王爱国驻村时了解到这家人的状况,自掏腰包买了一台洗衣机送去。“爱国书记为咱们想得很细,我特别感谢他。”吴其香说。
九所村与南埠村相邻,咱们还遇到来九所村走亲戚的南埠村乡民符策操。他的饲养场离九所村很近,热心肠邀咱们去看看。饲养大棚里,一只只毛烘烘的小鹅挤在一同,一见有人接近,纷繁“曲项向天歌”。
“这些年我做过不少生意,大都都失利了。爱国书记那时分常常鼓舞我,还帮助咨询方针、联络资源,就像我的亲大哥相同。”符策操说,他现在是当地的养鹅大户,这一批鹅苗有3000多只,行情还不错。
正午时分,咱们来到九所村“长者食堂”。见咱们进来,正在用餐的白叟们开心肠跟王爱国打招待,一位叫何月林的阿婆喊他坐到自己身边。何月林本年80岁,失掉老公和儿子后,儿媳带着孙子在外地打工。一个人在村里日子的她,曾为一日三餐忧愁。“幸亏爱国书记建了这个食堂,让我每天都能来这儿吃饭。他驻村的时分,常常去家里看我……”说着说着,何月林抹起了眼泪。
离别了白叟们,咱们持续沿着村路前行。洁净的小路旁,指示牌上“九所会客厅”“食野食堂”“种子博物馆”的标识招引了我的目光。王爱国说,村里这几年旅游业开展得不错。他离任后,新任驻村徐亚平缓其他村干部一同,又想出许多有构思的好点子,村里人气越来越旺。
脱离九所村返程的路上,我问王爱国这趟回“家”有什么感触。他面露笑脸,悠悠地说:“村里越来越美,咱们仍是自始自终的热心……作为村里的‘荣誉乡民’,我真替父老乡亲快乐。”
前不久,战友雷运武退役回乡后,把他本年荣立三等功的奖金捐献给湖南省慈悲总会,此举在咱们单位被传为美谈。
我给雷运武打去电话,问及原因。他的话让我心头一热:“没啥,便是单纯想做点功德,向你写过的那位老兵刘天地学习……”
听雷运武这么说,我不由想起一件事。本年4月,《报》刊登了《有位好人叫“红兵”》一文后,雷运武拿着报纸找到我,问了不少文章主人公刘天地多年来捐款献爱心的故事。这次雷运武把建功奖金捐出去,想必捐款助人的主意,在他心里酝酿已久。
刘天地是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南山社区居民,当过兵,退休前是一名基层干部。1972年至今,他节衣缩食,坚持向有需求的大众捐款,保存的汇款回单有4000多张。不过,他汇款时历来不必真名,用得比较多的姓名是“红兵”“战友”等。
前不久,我再次访问刘天地。“太好了,太好了……”传闻有年青战友在自己的影响下自动献爱心,刘天地很快乐,“逐渐的变多的人参与到咱们的部队中了。”
在刘天地家,我看到一张他和蒙古族小伙巴音德力格尔的合影。家住新疆伊犁昭苏县的巴音德力格尔,年少失掉爸爸妈妈。得知巴音德力格尔面对停学的窘境,刘天地从2006年开端赞助他上学,直到他找到作业才中止汇款。重新闻媒体报导中得知恩人的真名后,巴音德力格尔几回提出要到乌鲁木齐看望,都被刘天地婉拒了。
但是,这没能消除巴音德力格尔的想法。上一年,传闻水磨沟区政府为带动更多大众崇德向善,牵头建立了“刘天地作业室”,巴音德力格尔一向重视着作业室的动态。本年11月,知晓作业室安排一场自愿服务活动,巴音德力格尔特意赶来参与,第一次与刘天地见了面。
“那天他跑过来,一会儿就把我抱住了。”刘天地用手摩挲着相片,微笑着说,“我第一次汇款时他才10岁,现在是一米八多的大个子,比我高出一头。这一个孩子现在也参与了当地的自愿者团队,常常参与公益活动。”
这次访问刘天地,我看到他的柜子里,又增加了一沓新的汇款回单。每月领到退休金后,刘天地仍然第一时刻到邮局汇出一笔笔爱心款。和曾经不同的是,有时分他没时刻,这件事就由女儿代理。“我这么多年坚持捐款,女儿曾经也有过抱怨。看到许多人在我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献出爱心,她逐渐理解了我。”刘天地说。
与南山社区居民沟通,我发现说起刘天地时,许多人眼中闪着亮光。一位居民说,曾经自动做功德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现在在刘天地的影响下,整个社区构成一种气氛,好人功德越来越多。
“做功德,关键是发自内心去做、坚持去做,让好人功德永远在咱们身边。”刘天地说,未来他期盼有更多人酷爱公益、投身公益,一同画好爱心贡献没有结尾的“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