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最新下载地址
专题专栏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专题专栏
淮海战役中竟有3次天气助我军破敌国军俘虏哀叹:天要灭蒋
来源:M6米乐最新下载地址    发布时间:2025-05-05 12:44:07

  在古往今来的战史中,出现过许多“天助我也”的例子,比如刘秀昆阳之战天降陨石,让他完成逆风翻盘;比如朱棣靖难之役屡刮妖风,辅他从北一路打到南。

  可以说行军作战,天气也是决定胜负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每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它总是会用独特的方式登场让人记住。

  国共精锐云集的淮海战役,很大程度能左右解放战争的进程,如此重要,天气怎么愿意错过?

  它不仅出现,还出现三次,每次都在帮助,这让人不得不惊呼神奇!也使很多亲历此事的国军官兵哀叹:天要灭蒋,这是天意使然。

  1948年11月,华野主力朝着国军突出部黄百韬第七兵团扑去,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响。黄百韬最初是想迅速退往徐州,但粟裕早已为他布下天罗地网,使其退路断绝。

  若是野战,国军绝对没胜算,黄百韬便让兵团占据碾庄一带固守,期待其他兄弟部队能拉自己一把。

  碾庄是李弥兵团的驻扎地,修筑了众多工事,黄百韬以此为基础加固,一个村一个村的部署设防,另构筑大量字母堡及明暗火力点。

  凭借着这些防御设施及强大火力,第七兵团硬扛住了华野的多次进攻。11月19日晚,对碾庄的黄百韬兵团发起猛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

  经过一夜激战,付出极大的代价才突破两道水壕和圩墙。黄百韬此时还很有信心,准备等天亮呼叫空中火力支援,然后组织兵力夺回失去的阵地,这样仍可坚守。

  如此情况下,飞机根本不敢过来,而黄百韬在地面精心布置的各种火力受视线影响,既不能有效射击,更不能互相支援,杀伤力大打折扣。

  华野见此却是心喜,连忙调整策略,利用大雾的掩护展开突击,他们放弃正面强攻,灵活地逼近敌碉堡进行近身攻击,隐蔽而高效。

  原本黄百韬赖以阻挡的屏障和火力网失去作用,碉堡内的国军官兵都有被孤立包围的感觉,士气慢慢的出现浮动。

  最终在11月22日,华野攻入了黄兵团的司令部,原本想要突围的黄百韬见逃生无望,选择饮弹自尽(一说被流弹击毙)。

  虽说即便没有大雾我军也能攻克据点,但出现这样的异象,我方还是获益很大的。此战华野其实打得十分艰难,自身付出了近6万伤亡,指挥者粟裕神经也一直紧绷。

  由于后方送来的预备兵员不够用,只能选择“即俘即补”来应对战事。若非敌人被“蒙住了眼”,凭借那些碉堡火力点,势必还会让华野流很多血、费更多时间。

  搞不好黄百韬能坚持至国军后援部队赶到,那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所以难怪有的指战员战后笑着说:这是老天在帮我们打仗啊!

  在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后,蒋介石接连给多支部队下令,要全力全速去解围。然而收到命令的国军将领大多只是做做样子,唯一拼命前进的只有黄维十二兵团。

  该部是全美式装备的机械化兵团,下辖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行进速度很快。按照一般的情况,他们只需数日便能赶到碾庄,届时华野的包围圈就会被撕开一个口子、黄百韬兵团也能趁机逃脱。

  但自11月8日黄维部东进开始,就遇上了“怪事”。往年淮北地区这样一个时间段天气干燥、雨水稀少,可这年偏偏连降大雨,下了整整七天七夜。

  道路因为这样变得泥泞不堪,黄维兵团诸多重装备深陷泥沼,难以动弹,需要人力去拉,最大的机动优势反倒成了劣势。原本搭建好的简易木桥也被大水冲毁,部队的行进极为缓慢。

  另一边负责阻击黄维兵团的中野面对这种局面就特别高兴,本来自转出大别山后,他们缺乏重武器,正为如何抵挡美械黄维兵团而发愁,没想到天气帮了大忙。

  因为有当地群众配合,中野轻装部队能迅速穿越泥泞地带,然后利用暴雨掩护,伺机对黄维兵团的后勤补给线进行袭扰,进一步迟滞黄维兵团的行动。

  各种因素下,黄维兵团用了十天才抵达涡阳蒙城地区的涡河一线,而在此处他们又遭到中野主力部队的节节抵抗,一直到黄百韬兵团覆灭,他们都没能接近碾庄。

  要去救援的目标没了,黄维自身也陷入重围,他指望南京能抽出人手相助,可蒋介石麾下哪里还有兵呢?黄维兵团最终被歼于双堆集。

  他在回忆录里对这场暴雨是极为痛恨的:七日暴雨阻断了我们的进军道路,也断绝了百韬兄的生机。

  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黄百韬兵团有大雾,第二阶段打黄维兵团有大雨,第三阶段打杜聿明集团同样也有天气相助。

  杜聿明集团被围在陈官庄后,内部士气低迷,外部增援无望,随时都可能会崩溃。要说调地面增援,蒋介石已有心无力,但他仍有空中优势。

  为了这支最后的精锐,老蒋调动飞机日夜不停往陈官庄空投物资,试图支撑住该部的战斗力。

  然而,从12月下旬开始陈官庄一带下起了鹅毛大雪,将战场变成一片银色的荒原。如此极端的天气,让一些飞行员不愿执行任务。

  即便有冒险前往的,空投物资也常常落在阵地上,这对杜聿明集团来说,是真正的雪上加霜。

  杜聿明三个兵团加上从徐州挟裹的机关人员、逃难百姓有数十万之众,本来光凭空投就很难维持,这下还因大雪屡屡受阻。

  粮食、弹药、衣物等等都非常紧缺,一些基层士兵不得不靠掺杂树皮的稀粥充饥,还有不少人被冻伤丧失行动能力。再这样下去,不用打,队伍就得散。

  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局势,杜聿明曾尝试过突围,但积雪覆盖道路,装甲车和重炮陷入冰层动弹不得。

  士兵们在风雪中艰难前行,战斗力大打折扣,根本没办法敌过,突围计划每次都失败。绝望的士兵们开始自行逃亡,而更多的人因寒冷和饥饿选择放下武器投降。

  蒋介石和包围圈内的杜聿明、邱清泉、李弥等人都盼望着天气好转,恢复空投,然后组织部队打出去。南京政府甚至准备一旦天气好转就让空军配合使用化学武器突围。

  军终于熬到雪过天晴,决定1月6日实施突围,然而指挥机关也已经发出1月6日开始对陈官庄进行总攻的命令。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最终,华野用96个小时结束了围歼20余万人的任务。

  还是那句话,即便没有天气,也是能歼灭这些精锐的,但自身肯定要付出更大代价。都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没成想我党得民心后,天气也来助!

  参考资料:淮海战役:“天”助我也 . 人民政协网 . 2015年0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