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普及已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新修订的科普法的正式实施,中国在科研项目中开展科学普及的法律义务和必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强调。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授徐海对此感到欣慰,他曾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在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中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徐海认为,充分的利用科技计划项目来进行科普,可以轻松又有效提升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认可。
随着政府对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视,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技计划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地政府科技计划等)逐渐增多,这些项目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良田沃土”,还能成为科普工作的催化剂。徐海曾通过一系列趣味科普实验,让公众了解他研发的环保涂料的除醛效果,因而不仅推动了产品的认可度,还得到了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然而,徐海也指出,我国在科技计划项目中科普潜力释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许多科研人员面临着职称评定、项目申请等环节对科普工作关注度不足的困扰,这使得科普仍然被视为“软任务”。上海海洋大学的薛斌副教授进一步指出,部分项目对科普工作的经费支出没有明确规定,导致科研人员在推进科普过程中面临困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应运而生。2023年9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发的《意见》中提出,科研项目要根据其性质设置科普任务。重点项目应积极围绕项目开展科普工作,而面上项目则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普成果纳入项目成果中。这一调整将为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的同时,减少科普工作的负担与阻碍。
然而,要实现科普任务的有效落实,还需要在评价体系与资金管理方面给予科研人员更多支持。一些专业的人建议,应将科普工作纳入职称评定指标,并探索对积极开展科普的单位与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徐海对此表示期待,希望未来能够在这方面进一步“松绑”,使得科研人员更有动力投入到科普工作中。
除了政策引导,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也为科普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近年来,AI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AI绘画与AI写作等领域的突破,为科学普及提供了新的工具与机会。科研人员通过AI创作的图像与文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复杂的科学信息转化为可视化、易理解的内容,让更多公众更直观地接受科学知识。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科普工作的效率,也激发了公众的好奇与参与欲望。
总结来看,中国科技计划项目在科普工作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新政策的出台和AI科技的广泛应用,将极大释放科研项目的科普潜力,从而促进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应用。科学传播不再是科研人员的“软任务”,而是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科研人员将积极投身于科学普及的浪潮中,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科学认知与启发。
解放周末!用AI写周报又被老板夸了!点击这里,一键生成周报总结,无脑直接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