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技是以深海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探测、开发、工程等综合技术方法探索海 洋深层奥秘并实现资源利用的前沿领域。其定义被明确为“用于探索、开发和利用深海 资源以及研究深海环境的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相关学科的总称”。而深海通常指水深超过 200 米、阳光无法穿透的海洋区域,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 95%以上。
该领域包含四大技术方向:以载人潜水器、无人遥控运载器为代表的深海探测技术, 以多金属结核开采、可燃冰开发为核心的资源利用技术,依托水声通信和导航系统的信 息传输技术,以及耐高压材料、深海机器人等工程装备技术。
深海科技与深海本质上是“工具”与“对象”的共生关系。水深超过 200 米的深海 区域占据地球表面的约 60%,具有高压、无光、低温等极端环境特征,这种特殊性迫使 人类必须发展出与之匹配的技术体系:例如载人潜水器需采用钛合金耐压舱体抵御高压, 生物资源开发依赖高精度传感器捕捉黑暗环境中的目标。同时,深海蕴藏的多金属结核、 油气资源和独特生物基因库,既是科技攻关的动力源,也是支撑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升 级的战略依托。二者构成闭环逻辑:深海环境催生技术突破,而技术进步又推动人类对 深海认知边界的扩展,最终形成“认知深海—开发资源—反哺技术”的循环发展模式。
“深潜”、“深钻”、“深网”合称“三深”,构成当前进入深海内部进行科学探索的 主力。深潜技术虽然能够直观地探索深海,但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局限性,深潜最深只 能到海底,从海底往下得靠钻探,这就是深钻的作用,而深潜的运行时间只能以小时计, 想要长期连续观测就得将传感器放到海底,联网观测,这就是深网。三者结合可以更全 面地认识深海。
深潜:进入海洋内部的深潜技术,遁入深海的“入场券”。深潜指通过载人或无人 潜水器立即进入深海进行探测的技术方法。其核心作用是实现对海底地形、生物群落及 资源分布的直观观测与采样,为海洋环境、地质构造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现代深潜技术已突破全海深探测能力,覆盖从浅海至万米深渊的广阔范围。
深钻:从下海到入地的大洋钻探,在深海海底钻探地壳,涉及深海探索中难度最高、 耗费最大的技术。深钻是通过海底钻探设备获取深海底部以下岩芯或沉积物样本的技术。 该技术能够穿透海底地壳,直接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用于揭示板块运动规律、地质演化 历史及矿产资源分布。作为深潜的补充,深钻弥补了深潜无法深入海底地层的局限性, 成为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组成与能源勘探的关键手段。
深网:常驻深海的海底观测网,深海观测,不仅需要从海面向下探索,而且需要从 海底向上观测。深网指在海底布设联网传感器阵列,形成长期、连续、多参数的综合观 测系统。其作用在于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动态(如温度、盐度、洋流)、追踪温室气体循环 路径及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深海源头。通过覆盖大范围、长周期的观测能力,深网解决了深潜技 术受限于时间与空间的不足,成为系统性研究深海长期演变的核心工具。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深海科技”,这背后是国家对未来资源、科技、经 济和国防安全格局的深层次考量。 深海科技的突破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与能源自主的核心战略之一。随着陆地和浅海 资源开发趋近饱和,深海资源慢慢的变成为缓解能源对外依赖、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方向。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稀土元素、可燃冰以及深海生物基因资 源。例如,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可燃冰储量预计相当于我国陆上石油天然气总量的数 倍,其商业化开采有望大幅度的提高能源自给率。此外,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可减少对国际 市场的依赖,规避地理政治学风险。 深海能力的提升能打破传统海权竞争的岛链封锁,实质是通过技术制海权强化国防 安全,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提供战略保障。深海不仅是潜艇隐蔽活动的天然屏障,更是 未来水下通信、侦察和作战的关键领域。我国海域辽阔,但南海、东海等区域存在主权 争议,强化深海监测和防御能力有助于维护海洋权益。例如,深海监听网络可实时追踪 他国潜艇动向,而无人潜航器和智能水雷技术能有效构建“水下长城”。 深海科技是典型的高精尖领域,其技术攻关将全面拉动产业链升级。深海探测需要 突破极端环境下的材料科学、能源供应、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以“奋斗者”号载人深 潜器为例,其国产化率超过 96%,带动了精密加工、传感器和控制管理系统等数十个细分领 域的技术迭代。例如,深海机器人技术可迁移至工业检测、灾害救援等领域,而深海生 物酶研究已应用于生物制药。这种“深海+”的产业扩散效应,将助力我国制造业向价值 链高端攀升。
深海经济被视为“蓝色经济”的核心增长极,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2024 年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 10.54 万亿元,深海经济占比超 20%,成为新增长极,涵盖资源开 发、装备制造、海洋旅游和碳封存等多元领域。例如,南海可燃冰商业化需配套港口建 设、LNG 运输和环保服务;深海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冷却降低能耗;而深海文旅正成为消 费升级的新热点。此外,深海基建投资具有“乘数效应”,能带动钢铁、船舶、通信等行 业增长。 深海科技发展是我国长期战略规划的系统性部署。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国家 先后出台相应政策,明确将深海列入科学技术创新 2030 重点项目。财政层面设立海洋发展 基金,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既是对既有战略的延续,也 是向国内外宣示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型的决心。
我国在“深潜”、“深钻”、“深网”等深海技术方面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 跨越,形成了覆盖全海深探测、资源开发与科学研究的综合技术体系。在载人深潜领域, “奋斗者号”2020 年创下 10909 米载人深潜世界纪录,其钛合金耐压舱、智能控制管理系统 等核心技术国际领先;无人装备中,“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海燕”水下滑翔机实现 万米深渊自主探测与采样。资源开发方面,我国突破 1500 米级可燃冰试采技术,“深海 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实现 1500 米油气商业化开发,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海钻采装备打破 国外垄断。技术体系上,已具备高精度地震勘探、多波束测深、海底观测网等全链条能 力,国产化装备大幅替代进口。科学领域依托“科学号”“大洋号”等科考平台,在深渊 生命演化、地质构造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成果。
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深海科技的战略背景下,各沿海省市纷纷筹划并 布局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发布《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 年)》及《上海市 海洋观测网规划(2025-2035 年)》,印发《关于推动上海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加快建设 现代海洋城市的实施建议》,系统布局海洋产业升级和观测体系。深圳通过“深海未来 2025”大会,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布局深海、极地等战略领域,与华为、腾讯等签 署合作协议,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浙江聚焦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部署“开 年即开拼”行动。厦门拟出台《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若干措施》,从科研创 新、产业扶持等四方面加大支持。青岛通过《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行动方案》, 锚定“4+4+2”重点海洋产业方向,加速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重点项目招引。
复盘上述政策规划,“海洋信息化”为优先建设方向。直接的体现是上海明确出台 海洋观测网规划与深圳海洋局和两大科技巨头合作,聚焦海洋数字孪生、AI 算法开发、 智能装备三大核心领域。以深圳为例,此次聚焦的三大领域分别为:1)海洋数据建模; 2)三维海底建模;3)深海装备智能运维平台。海洋信息化之所以成为优先建设方向, 主要因其能够明显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环境监视测定能力,并为海 洋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实现海洋科技创 新的重要抓手,符合国家推动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的战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