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作为民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完善与人民更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公共财政出资或者由法定筹资机制支付的社会福利,这个福利水平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并且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改进。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有但不限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这些都是广大城镇和乡村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是当代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社会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是政府主导构建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最重要的包含以下三个关键部分。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构成制度。这是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具体服务内容,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其范围通常包括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九大领域。每个入选的项目都明确规定了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保障标准等,并且会根据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调整。例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逐步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医保报销的比例和范围也会根据真实的情况进行调整。其中,项目遴选制度,在考虑公民的基本需求、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政府的财政能力和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哪些服务项目应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象准入制度,重在明确规定哪些人群有资格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怎么样确定服务对象的资格。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度。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这是自2021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发布实施后的首次调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公民生活品质而制定的一系列服务标准,确保公民在九大领域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这一制度具有普遍性、公平性、基本性、可及性等特点,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服务范围。严格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确保政府提供的服务能够很好的满足公民最基本的需求。二是制定具体标准。针对每项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具体的设施建设、功能布局、施工规范、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流程、管理规范等软硬件规定要求,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确保标准实施。各地区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结合真实的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标准,并加强监督监测和效果评估,确保标准得到一定效果落实。四是明确支出责任。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资金需求得到满足,推动建立可持续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各地对于超出国家标准的新增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标准、扩大服务对象及增加服务内容等事项,一定要切实加强财政承担接受的能力评估,履行相关审批程序,确保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五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六是加强公开共享。充分利用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及时公开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方便群众获取信息、参与标准监督实施、维护自身权益。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全民生活质量。
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其中,资金管理制度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和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政府需要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财政预算等方式筹集资金,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充足。同时,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管机制,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评估评价制度则是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实施效果、服务的品质、公众满意度等进行定期评估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监督监管制度则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要求,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这包括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审查、服务过程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等。例如,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加强对生产企业和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公众的饮食和用药安全。效率提升制度主要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信息化管理、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方便公众查询和申请服务,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现阶段,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旨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完善这一体系,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是重大任务。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不仅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城乡间、群体间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减少社会成员在获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性,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让更多人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消除公共服务领域的一系列顽瘴痼疾,打通公共服务发展的“痛点堵点”,形成以公共服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可以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就业能力,从而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总之,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目标是通过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方面,要关注服务的全面性和均衡性,这意味着要确保各个地区、各个群体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而且服务的内容要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方面,要优化服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让人民群众能够更便捷地获得所需的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要求。习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应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普惠性。普惠性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应覆盖全体社会成员,不因身份、地域、经济状况等因素而有所差别。这种特征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二是强调基础性。基础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这些服务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强调兜底性。兜底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为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救助措施,防止其陷入困境或生活无着落。这些特征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和保障责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切入。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社会政策,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人民的新需求。构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体系,在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要考虑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二要推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细化服务提供标准,明确服务的内容、质量、提供者等关键要素,确保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服务的均衡分布。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服务的透明化和便捷化。三要促进均等化发展。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特别是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着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确保农村和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服务。积极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法律制度,制定相应法律,明确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类型、标准、范围等内容。尽快弥补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公共就业服务精准性不高等短板。四要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定期对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服务达到预期目标。鼓励公众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督,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服务,确保服务供给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五要激励创新和多元化。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服务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提高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便捷性,不断改进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供给格局。六要切实增强服务能力。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不断完善和升级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服务设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服务供给方不断改进服务的品质和效率。民有所求、我有所为。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杨宜勇,赵玉峰.积极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研究[J].江淮论坛,2021,(3).
[2]王洪川.完善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经济学家,2021,(1).
(作者简介:杨泽坤,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数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员;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